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18

記憶海綿織布鞋

叮叮叮叮,下課的鐘聲響起,小梅匆匆走落班房,預備日日如常的工作午餐。 小梅腳上穿著是星期日獎賞給自己辛勤工作的輕巧記憶海綿織布鞋,八百圓的價錢是比較昂貴,但穿著心裡滿是歡喜! 這次, 已經是小梅今天第四次從教員室走上班房了。很多人誤解教書的工作,以為總是斯文大方整天坐著,對小梅而言是一日最少六、七次從教員室走上幾層樓的 班房 上課再走回教員室,戲稱為 7 up 。在班房上課更不是輕輕鬆鬆地坐著,小梅喜歡每一課都是充滿能量地與學生互動,在黑板前手舞足 蹈 七情上面地講解課題,更愛穿花蝴蝶般飛舞於小朋友間,帶動每一個同學投入課堂活動 ;  尤其班房內總有幾個專注能力不足的學生,要經常走到他們身邊鼓勵投入學習,看到學生的喜悅和進步,是小梅每天的動力。小梅隨身攜帶著智能手機,她引以為傲的錄得每日平均一萬二千步的步行紀錄。 小梅很喜歡看見小朋友歡笑,師範畢業後就投身教書行列。青春少艾穿著老老套套的平底黑皮鞋每天上學去看小朋友歡笑,三十年了,小梅每天走上走落給黑皮鞋磨到雙腳都是水泡雞眼和死皮,靜脈曲張如蛇般纏繞雙腳。看著新買的輕巧記憶海綿織布鞋,小梅覺得自己非常笨,為何讓雙腳受了那麼多年的苦。 走進班房,迎接小梅是另一次味如嚼蠟的 ABC 餐午飯,和一個個隨時弄到檯面地上滿是食物菜汁的小魔怪。今天小魔怪比較乖,靜靜的吃飯,雖然免不了舉手投訴同學吃飯時手臂過界,他的餸汁弄污了我的校服裙等。 一邊喝著今天第三杯咖啡,一邊監察同學順利地進食午飯,小梅有時很羨慕妹妹的 OL 生活。妹妹經常向她抱怨一小時 lunch time 太短,但總有男同事早十分鐘跑去食店排隊留座 ,讓妹妹花枝招展儀態萬千的論盡辦公室秘聞。小梅覺得妹妹身在褔中不知福,那一小時其實是妹妹的私人放鬆時間,整天忙碌工作的偷閒加油站。但小梅沒有私人放鬆時間,沒有小息沒有 lunch break 全日拉得緊緊的,如果學生進食午飯出意外,她是會給問責的。所以她每吞一口飯,眼神橫掃課室每一個角落一下,做教師工作兼要每天陪食是小學全日制的恩典 !  為何妹妹的午飯時間都是輕輕鬆鬆,而她每天的午飯都是面容拉緊和會給問責的?小梅想不通。當然有人會說這是老師的使命,小梅相信這只是用偉大的謊言去欺騙老師的熱誠和青春! 半小時午飯時間完畢後是午息,亦 只有這才 是小梅 真正 的三十分鐘私人時間! 但三十分鐘内

二三四五代華人: 呂大樂、沈旭暉、龍應台和飛利普

2018 年春夏之間交替閱讀〈四代香港人〉及〈第四代香港人〉兩本書,反思這一代香港人好像有點明日黃花,但現今九十後及九十之後年青人面對的困局,原來都是有跡可尋。初稿寫了逾 三 月,仍有想不通的地方,存放在 iPad 備忘錄內變成記憶體,直到最近看龍應台的〈天長地久〉,重新勾起將記憶體變成發放文章的衝動。 80 後名稱的出現,可追溯到年青人菜園村反高鐵。當時所謂 80 後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緣於年青人反建制而出現,泛指 80 年代之後出世敢於發聲的一代。之後較為有系統有關幾代香港人的論述,首推香港教育大學呂大樂教授所寫的〈四代香港人〉。 〈四代香港人〉一書,論述了四代香港人的世代變化,留下伏缐預言今日 90 後的困局、暗湧和所謂的註定失敗。因為不是學術論文,全書沒有運用科硏支持論述,呂大樂利用獨到分析力,嚴謹的社會學理論架構,將四代香港人的成長經歷和香港戰後經濟發展由一窮二白到黃金歲月至經濟滑落緊緊扣在一起。 所謂第一代香港人,呂大樂泛指 1946 年前出世的一代,是戰後從無到有,真正白手興家的香港本土或從內地走難到香港掙扎求存的一群。他們經歷戰亂飢荒,卻打不死餓不死,默默工作捱到兒女成群。災難幸存者形成強烈信念,為了家人只要努力打拼就捱得過去。 1946  年至 1965 年出生的是所謂戰後嬰兒期的第二代香港人。由於第一代經歷戰亂相信人多好辨事,自自然然就兒女成群,造就這第二代人多勢眾。戰後香港社會資源貧乏,第二代見證父母一窮二白養大一家人,適逢成長期進入 80 年代香港黃金年代,處處機會,只要努力就飛黃騰達。第二代承接第一代強烈信念只要努力就會成功,並不斷提醒下一代相信努力必定成功。由於第二代太成功,呂大樂結語世代交替並不自然出現,反而第二代繼續佔據各行業領導位置不肯退下來,同時卻不滿下一代未能接上。 1966 年至 1975 年出世是為第三代香港人,因為第二代人多勢眾兼太成功,這一代受家庭計劃兩個夠哂數的推廣人數減少。第三代的成長享受 80 年代物質豐盛,空前良好的成長空間,包括更多的大學學位,反而令到大學畢業普遍化。他們一方面承受父母信念只要努力就會成功,另一方面畢業後面對經濟政局從盛世滑落,職場機會減少了,加倍努力也未必得到豐盛回報,加上第二代不願退下,第三代普遍認為制度不公平,社會機會減少,開始懷疑〈努力必會成功〉的信念。 1976 至 1997 年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