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隔離孤立的電子學習 — 小學老師的角度

教育科技是一個專業範疇,而 eLearning 是這專業範疇內的一個項目,雖然一般大眾只關注 eLearning,並不太了解教育科技。從來文獻都是硏究教育科技如何協助教與學,eLearning 本身定義卻是流動未定,效能仍有待更多的研究探討。

有幸於疫情期間協助一位小學教師利用 Google Site 建立網上英語自學資源網站,之後該老師所屬小學同一 Form 的英文教師都跟著採用 Google Site 製作相近的英語自學資源網站。老師們根據課程進度,由三月開始每一星期都製作並發放英語電子學習資源網站。網站內容包括該星期的學習目標、配上旁白的簡佈、相關 YouTube 參考錄像、附加趣味參考資料、習作和小測驗。

初初嘗試,老師們遇到很多技術問題。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熟悉課程,卻是製作網上學習的初哥,一系列的技術問題都可以令老師放棄 mission impossible, 例如如何給簡佈配上旁白,變成 mp4 檔案上存到 Google Drive,再內嵌到 Google Site 網頁。對本人而言製作過程是輕而易舉,但對一般老師卻是一堆堆外星程序,困難過上太空,雖然五十年前人類已經上了月球。

撇除一般簡佈加旁白和轉為 mp4 的技術問題(一般老師在此已行人止步),老師遇到最大的難題是資源擋案和網頁分享權限的開放,是的,兩種權限開放是兩種不同的步驟。部分 IT level 初階的教師,要花一段時間才明白如果內嵌 Google Drive 檔案資源到 Google Site 網頁,要首先開放 Google Drive 內可分享資源檔案的權限,再開放 Google Site 網頁的權限,用家才能閱讀到網頁內的分享資源。

一般而言,老師是用自己家中枱頭電腦製作 Google Site 資源網頁,完成後獲得可分享超連結,然後審視網頁超連結是否正常顯示內容,資源檔案是否能夠觀看。老師往往用同一枱頭電腦審視網頁超連結,因為剛剛在 Google Drive 和 Google Site 分享檔案和製作網頁,自然不會出現看不到 Google Drive 分享資源的問題。但當分享 Google Site 網頁超連結給學生時,就收到家長 feedback,為什麼看不到個別簡報、Google Document 等資源,才發現 Google Drive 分享資源的權限未開放。最後他們學懂用 email 分享 Google Site 超連結給自己或同工,然後用另一個 mobile device,確保已 log out Google 戶口,再開啟 Google Site 超連結, 就會檢視到上載的簡報、錄像和 Google Document 是否已開放給一般人觀看。學懂自我檢視網站超連結的方法,就已具備自我解難的條件。

三個月後,老師告訴我原來她們學懂了很多 IT 知識,包括配合課程設計及製作網頁,而網頁可包括發放資源如訊息、文件、簡報和錄像。學懂了如何設計有banner、插圖和顔色配搭的簡單版面設計,亦能設計簡單填充習作和小測驗讓學生自行下載練習和自我評估。驚喜是個別老師開始摸索運用 Google Form 放入 Google Site,方便 online quiz,能初步了解學生答題小數㯫,知識增長已經超出我給予的專業意見了。

最大驚喜是他們學懂了如何解難。我這個義務顧問原是隨時提供意見,但總不能 24 小時隨問即答、隨傳隨到。而資訊科技,網頁設計和發佈涉及不同的操作平台、製作軟件和相關 IT 知識,往往一個文件檔案在網站上未能顯示可能涉及平台、軟件、操作、寛頻限制和甚至知識盲點。老師們初期遇到問題時,總是呱呱大叫,抱怨平台不好、難於操作、浪費時間,有時甚至未能向我清楚表達問題在那裏。我用了很大的耐性替他們疏理情緒,收窄潛在問題的範疇,再擬定可行的解決辦法。我不是萬能博士,並不一定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總是會提出不同的嘗試方法。老師們都是非常聰明的,漸漸他們學習了解決問題的態度和方法,自行嘗試破解網頁製作層出不窮的難題,而後期找我的時間越來越少了。最後我只要求他們電郵每星期的網頁超連結給我,我用 Safari 開啟確保沒有 missing link 和 不能閲讀的檔案,就知道他們已完成三個月 intensive online learning resources production 課程了。

六月,大家開開心心復課,每星期 online learning resources production 已不再需要。究竟完全沒有面對面授課,純粹每星期的電子學習是否有效,有頼各學者探討,本文只是拋磚引玉,總結經驗和初探小學老師角度的經驗成果。

在老師方面,home office 朝九晚五工作強迫老師向著單一目標努力:製作網上資源讓學生每星期都學習,不至在疫情期間脫離課程進度。原來只要給老師時間。不用理會學校行政雜務和加上適當技術支援,老師都能超越 comfort zone,設計及製作網上學習資源。

教育科技的目的是運用科技協助教與學,教學為主,科技是輔助。教育科技文獻間有提及教育科技與學生學習表現的常態曲線分佈探討。學生學習表現能力高的 15%,無論運用什麼教育科技,他們都是最出色的 15%。相反學習表現比較差的15%,無論用什麼教育科技,對於成績表現影響不大。教育科技最能發揮效用是中間那 70%,適當運用教育科技和相應的教學法,中間 70% 學生成績會有所提升。理論還理論,論述有效與否留待學術探討。

究竟三個月沒有面對面授課,純粹的每星期的網上自學資源,能否有效讓隔離孤立的學生學習呢?英文老師告訴我一個有趣的現象:六月正常上課,成績好的個別學生,不單每星期會跟著老師製作的網上資源學習,更主動尋找相關的其他網上資源學習,回校後他們的英文水平超越了課程三至四星期。班內有另一群成績水平較低的學生,只看了三分一的自學資源網站,做了很少的習作和網上測驗,復課後好像什麼也不懂。似乎欠缺老師面對面授課,純粹網上學習,所謂知識鴻溝(digital divide)是會越拉越闊,假設學生都有電腦和手機,越拉越闊的鴻溝是什麼原因,有待各學者探討。

下次如果有人告訴你可以在小學推行網上電子學習,除了老師有所得著外,想清楚學生的學習效能。

原文刊於立埸新聞自由2020/7/8 — 15:05

https://www.thestandnews.com/technology/%E9%9A%94%E9%9B%A2%E5%AD%A4%E7%AB%8B%E7%9A%84%E9%9B%BB%E5%AD%90%E5%AD%B8%E7%BF%92-%E5%B0%8F%E5%AD%B8%E8%80%81%E5%B8%AB%E7%9A%84%E8%A7%92%E5%BA%A6/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究竟多少次一個人可以轉過頭再扮作什麼都看不見?

認識 Serrini 當然不是因為 “ 蘇菲亞的波霸珍珠奶茶 ” 。數年前聽到 “ Don’t Text Him ”, 已驚訝她的夢幻旋律及浪漫詞句。到看到 “ 若葉之年 ” 的 MV, 不單詞曲攝人,日本生活畫面片斷令人沉醉。之後在 YouTube 再發現她的的古靈精怪歌曲 :   同一 種 米養百 樣 人為什麼養出你這個賤人 我的志願是做個濶太 油尖旺金毛玲 放棄治療   後來發現她畢業於中大英文系,是港大博士生兼助教,兼獨立創作歌手。   怪怪的人,但看了香港電台 “ 時代的紀錄 - 鏗鏘說: Serrini”, 原來世界比這人更奇怪。中學時她給指示不准跑不准跳,乖乖的什麽也不准,變成現今怪怪的什麽也試,你想像不到她偏偏去創造。她的歌曲充满黑色頹廢卻走去幼稚園、教堂開 Concert,  更怪的是走上國内開廣東話演唱會, 唯一 遺憾 是給勸喻不能唱 “ 油尖旺金毛 玲” 和“ 日 沒前” 。 很喜歡港台這節目 “ 時代的紀錄 - 鏗鏘說: Serrini” ,由 Rubber Band 主音 6 號主持,同是香港中文大學畢業,同是歌手,一同坐在聯合書院草地上,重溫多年港台紀錄片,檢視廣東話、流行曲、廢青和香港的無力感。   重溫片段出現有年青黎彼徳、花樣汪明荃、日做夜做迷失生活女侍應和聲沙力竭呼喊人生不滿的 band 友,最後 Serrini 結語 Bob Dylan 的改變,帶出香港人的無力感。 “ 日沒前 ” 是 Serrini 寫出她如何面對這種無力感,另一種方式的參與。   “ 你問我將來點 你問我都唔知 我想代替月亮懲罰你哋 漫步水面 所有置諸不理 儆惡懲奸 全部要死 我想代替葉問懲罰你哋 言辭帶刺不顧忌 末日參加這個不歸的遊戲 ”   很多上一輩人士不滿現今年青人,認為年青人對社會什麼也反對,彷彿要活到他們的年紀才有資格不滿和反對。其實年輕人代表很濶的光譜,有人示威抗議,有人破壞,有人什麼也不參與,自己作曲填詞怪雞地唱出社會的問題。如果這怪人是高學歷博士生,究竟是她怪還是社會出了問題才會有一群不同光譜的怪雞年輕人?   最怪雞的結尾是 6 號和 Serrini 用木結他唱 Bob Dylan 的 “ 吹吹在風中 ” 。     ...

Online highlight and annotation

Last week I attended HKU CITE 2010 symposium on the topic about Learning 2.0. One of the secondary teachers presented a freeware IE plugin Diigo which can highlight webpages and make annotation. He applied the tool for students make note of online newspaper reading and then students can share and categorize each other annotation on news. It is a wonderfull tool for teaching Liberal Studies. http://www.diigo.com/09rpk

Stephen Heppell: Railway as school, going the wrong way

Hong Kong people are having hot debate on building a great railway costing 68 billion. The so called Post 80 (those born after 80') strongly against the railway as it is too expensive and not necesary. Stephen Heppell, famous ICT scholar, gave a speech about Learning at 2016, mentioned that a few years ago UK built a perfect railway but however, people brought their own cars. Stephen mentioned our school is same as the railway, mobile learning is having great breakthrough on learning while we still regard our school as a perfect railway. Part of Stephen's speech is attached as some hints about railway, school and the pattern of post 80 learning. Full version of Stephen speech http://www.teachers.tv/video/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