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尋日好嬲


最近重看一本小說,看得熱血沸騰,原來簡單的道理,好多時已經早已藏於黃金屋中,只要細閱尋找,年代久遠的文字都可以歸納推論眼前紛亂的時局。

首先會引用其中幾段文字,重要的名詞都用符號替代,究竟那些符號代表什麼?讀者自我領會!

「我參加過XYZ運動。我們親身經歷的許多事,也許值得寫下來。但是一個人只能年輕一次。時間一旦過去,熱血逐漸冷卻,激情的心境在就再難追尋。我還記得XYZ最高潮的時候,有人準備編XYZ運動全集,我曾捐過錢,後來也沒有下文。世界變得太快了。XYZ運動不過曇花一現,是大千世界一個小小的漣漪,又有什麼在值得寫的?反正事後看來,一切一切都不過如此。當然,在當時我絕不會這樣想。記得XYZ事件剛發生……參加的不過幾十個人。不到兩個月……參加的就有1500多人了。那種愛國的情緒,那種激昂的心境,不是身歷其境,真無法體會。我參加XYZ的時候真是覺得五四運動又再來臨了,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終於覺醒了 ……」(IJKL, D, p.85)

「任何時代都有投機取巧的人物。參加XYZ運動的一批青年人,你我都有相當的認識。我十分相信他們的誠心。他們憤怒的呼喊,沒有人加以理會,促使他們越變越激烈,有的甚至不惜和自己生長的地方一刀兩斷。這些年輕人都在VW長大,怎麼不愛VW?無論如何也有很濃的感情。他們被迫走上自我放逐的路,錯誤不完全在他們。這些人裏面,相信後悔不能回VW去的,一定很多。……紛紛跟著左轉的一些所謂海外學人,他們才是真正的投機份子。我花過不少時間,蒐集有關他們的資料。這些人多半是教授、工程師、作家,原本就在美國有些地區的人物。當初他們沒有一個參加過XYZ運動,因為他們怕這會影響自己的名譽地位,尤其怕美國人找他們的麻煩。等到TU也訪問過MN了,他們發現左傾不但無害,反而對自己事業有幫助,這才一窩蜂的往大陸跑。什麼群眾運動,人民路線,哇啦哇啦掛在嘴邊亂嚷。他們從前回OS是歸國學人,比人家捧到天上。現在回MN又是學人,也比人家捧到天上。這些人是永遠不會吃虧的。那邊能滿足他們的虛榮心,那邊能夠讓他們過足特權階級的人,他們就倒向那邊……」(IKJL, F教授,p.221-222)

上文XYZ 是什麼?如果代入反送中運動,一切好像顯得理所當然。事實上這書出版於1983年,是張糸國著的『昨日之怒』。張糸國以寫科幻小說成名,當年的『昨日之怒』完全沒有科幻的情節。相信張糸國怎麼也想不到,『昨日之怒』是一本預言故事。

書中背景是七十年代美國海外華人的學生運動,其中設計了幾個典型人物對談說故事。A君是凡事計算非常精明的博士生意人,連婚姻都是一個計算。在七十年代的臺灣,A君帶著美國博士學位回到灣,歸國學人處處受群眾歡迎。A君狂追灣大學聰明美麗校花B小姐,好勝的B小姐仰慕英雄,便應允A君嫁到美國,享受令人羨慕的目光。但聰明的B小姐最後發現A君在灣是英雄,回到美國只是一個小人物,滿街都是這樣的博士,俗不可耐。B小姐就算與A君生了女兒,她依然只是A君生意上的一個社交聯誼的擺設。苦悶下B小姐參加海外留學生聚會,認識了滿有理想留學美國的化學博士C君,瞬間遇上釣魚台事件,C君走上台前帶動海外留學生捲起美國保釣運動浪潮。B小姐深受感動,認為遇上真正的英雄,毅然離開A君,與C君捱麵包過日日示威的生活。C君好朋友D君讀文學,與C君台灣一起讀大學,一起過美國,畢業后踏實做地區報館編輯,終日徘徊於留美歸台的抉擇。故事的主角其實是E君,他年少愛慕表妹B小姐的才華與美貌,從不敢表白。E君樣貌平凡,讀書中庸,早給A君看透是B小姐其中一個肓目追隨者,便投資工廠讓E管理,目的是籠絡E協助馴服B小姐。E君只懂工作,對政局社會事件冷感甚至無知。故事還有兩位奇怪的人物, F教授是灣留學美國,憑努力當上教授,名譽地位金錢俱擁有,但留不住青春,竟然以為青春少艾的女學生對他傾慕,便想盡辦法向女學生表白,到頭來碰了一臉子灰。另一個G君, B小姐的初戀男友,與B小姐原是金童玉女,風華正茂。當A君來到灣,成功追求B小姐後,G君便失蹤了。直到結尾,G君才再出現,原來在保釣運動上,與C君,B小姐後來的的英雄,產生嚴重路線分歧。

故事開首是保釣運動數年後,E君知道表妹B小姐在美國同A離婚閙上法庭,立刻從灣飛往美國找BE首先找到A,發現表妹已不知所終。然後探訪舊同學D,從D知道B小姐跟C君一起生活。再找到C然後才知道海外華人的保釣事件,帶出海外華人在那個時空的生活故事。文章開首所引內文,就是幾位E所遇的人物說出不同角度對保釣運動的看法,配合他們的背景,張系國對於保釣的看法呼之欲出。

龍應台評論『昨日之怒』是張系國寫得不太好的小說,銷量卻很高。龍應台認為張系國透過E君,對政治接近無知的人物,去與不同背景的海外華人對話,從各典型人物帶出不同角度的保釣運動,欠缺文學上的提練升華。

從戲劇創作而言,E君是一個平面人物,他最初完全不知道保釣事件,經過與各典型人物對話後,他依然沒有任何改變。反而當G君再次出場時,他已經成為海外留學生保釣另一個人物,他的立場與他的初戀B小姐所愛慕的英雄人物C君是對立的,他亦曾在保釣集會場合與C君激烈爭論,他的論點可能就是『昨日之怒』要說出的對運動總結。

「我們中國人的毛病,就是思想上一元論的傾向太強,無論政治上、文化上、哲學理論上,非要定於一尊不可。大家都不能容忍異己。而我們對待異己一貫使用道德上的制栽方式。只要意見不同的,就是漢奸、買辨、洋奴、走狗。其實政治運動不一定有絕對正確的方向,儘可以有討論的餘地。即使政治意見不同,對方也不必就是仇敵,非得消滅掉不可。海外的保釣運動分裂後,我常常想,如果大家都在國內,鬥輸的一方不知會有多少人頭落地呢!講來講去,中國人的傳統包袱還是太重,我們的泛道德主義害了我們一輩子。」(昨日之怒, G,p.239)

「我們傳統上就尊重權威。在海外的環境,沒有人能樹立獨一無二的政治權威。沒有一元性的權威,中國人就難免呈現一盤散沙的現象。照說海外的環境,每個人都可以隨心所欲發表政治意見,大家應該比較能夠溝通。事實卻相反。大家互相批評,仍舊依據泛道德主義的標準,使用的都是道德譴責意味極強烈的字眼。這樣越談得多,大家意見越分歧,彼此惡感越深。坦白說,我們還沒有建立一套和道德完全無關連的政治討論方式。政治和道德不可分開,自然就造成派系傾軋、投機取巧、見風轉舵的現象。大家寧可私下搞派系鬥爭,不願公開主張被認為不道德的政治立場。而且人讀書讀得越多,有時私心反而越重。儘管我自己也算是所謂的高級知識份子,我已經看透了,知識份子不管嘴巴講得多麼動聽,剖開來裏面還不都是又髒又臭的一團……知識份子如果不能除去私心,誠心誠意拿自己的知識來替社會解決問題,即使高喊救國救民喊得再響,又有什麼用處?」(昨日之怒, G, p.240)

歷史不斷在重複,虛無,現實,理想,生活,好色、英雄、道德等各類典型人物在特定時空就會跳上台前拚過你死我活。張糸國最後安排理想主義的C君因為要養妻活兒,回歸現實尋找工作,卻意外撞車死去。

中國人的宿命,以道德為本尋求自由民主政治體制,三十多年都逃不出的內鬥的困局。今日之怒!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究竟多少次一個人可以轉過頭再扮作什麼都看不見?

認識 Serrini 當然不是因為 “ 蘇菲亞的波霸珍珠奶茶 ” 。數年前聽到 “ Don’t Text Him ”, 已驚訝她的夢幻旋律及浪漫詞句。到看到 “ 若葉之年 ” 的 MV, 不單詞曲攝人,日本生活畫面片斷令人沉醉。之後在 YouTube 再發現她的的古靈精怪歌曲 :   同一 種 米養百 樣 人為什麼養出你這個賤人 我的志願是做個濶太 油尖旺金毛玲 放棄治療   後來發現她畢業於中大英文系,是港大博士生兼助教,兼獨立創作歌手。   怪怪的人,但看了香港電台 “ 時代的紀錄 - 鏗鏘說: Serrini”, 原來世界比這人更奇怪。中學時她給指示不准跑不准跳,乖乖的什麽也不准,變成現今怪怪的什麽也試,你想像不到她偏偏去創造。她的歌曲充满黑色頹廢卻走去幼稚園、教堂開 Concert,  更怪的是走上國内開廣東話演唱會, 唯一 遺憾 是給勸喻不能唱 “ 油尖旺金毛 玲” 和“ 日 沒前” 。 很喜歡港台這節目 “ 時代的紀錄 - 鏗鏘說: Serrini” ,由 Rubber Band 主音 6 號主持,同是香港中文大學畢業,同是歌手,一同坐在聯合書院草地上,重溫多年港台紀錄片,檢視廣東話、流行曲、廢青和香港的無力感。   重溫片段出現有年青黎彼徳、花樣汪明荃、日做夜做迷失生活女侍應和聲沙力竭呼喊人生不滿的 band 友,最後 Serrini 結語 Bob Dylan 的改變,帶出香港人的無力感。 “ 日沒前 ” 是 Serrini 寫出她如何面對這種無力感,另一種方式的參與。   “ 你問我將來點 你問我都唔知 我想代替月亮懲罰你哋 漫步水面 所有置諸不理 儆惡懲奸 全部要死 我想代替葉問懲罰你哋 言辭帶刺不顧忌 末日參加這個不歸的遊戲 ”   很多上一輩人士不滿現今年青人,認為年青人對社會什麼也反對,彷彿要活到他們的年紀才有資格不滿和反對。其實年輕人代表很濶的光譜,有人示威抗議,有人破壞,有人什麼也不參與,自己作曲填詞怪雞地唱出社會的問題。如果這怪人是高學歷博士生,究竟是她怪還是社會出了問題才會有一群不同光譜的怪雞年輕人?   最怪雞的結尾是 6 號和 Serrini 用木結他唱 Bob Dylan 的 “ 吹吹在風中 ” 。     ...

Online highlight and annotation

Last week I attended HKU CITE 2010 symposium on the topic about Learning 2.0. One of the secondary teachers presented a freeware IE plugin Diigo which can highlight webpages and make annotation. He applied the tool for students make note of online newspaper reading and then students can share and categorize each other annotation on news. It is a wonderfull tool for teaching Liberal Studies. http://www.diigo.com/09rpk

Stephen Heppell: Railway as school, going the wrong way

Hong Kong people are having hot debate on building a great railway costing 68 billion. The so called Post 80 (those born after 80') strongly against the railway as it is too expensive and not necesary. Stephen Heppell, famous ICT scholar, gave a speech about Learning at 2016, mentioned that a few years ago UK built a perfect railway but however, people brought their own cars. Stephen mentioned our school is same as the railway, mobile learning is having great breakthrough on learning while we still regard our school as a perfect railway. Part of Stephen's speech is attached as some hints about railway, school and the pattern of post 80 learning. Full version of Stephen speech http://www.teachers.tv/video/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