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17

中大黎明、龍應台、金四福和資訊科技革命

中大黎明、龍應台、金四福和資訊科技革命 時空交錯,最近三個不同的人物相繼成為網上談論的對象。先是中大黎明的反思如何走出內置思想警察的心路歷程 ; 繼而電影『逆權司機』揭示了一個小人物金四褔在大暴亂社會下的轉變 ; 再看龍應台演講『青春迷惘後發現的十三件事』的文章,紛亂的時局竟然看到了有趣的苗頭。 資訊科技革命是 貫 穿風馬牛不相及的三個人物和紛亂時局的一個議題,回顧 IT in education 的文獻有兩點是可以協助理順風馬牛的思緒。 首先, IT in education 是源於資訊科技革命,教育文獻常稱資訊科技革命引起了教與學的範式轉移 (paradigm shift) 。不同學者對範式轉移有不同的論述,我只想帶出資訊科技革命強化了建構主義 (constructivism) 在 “e” 世代的教學法。工業革命後,學校培育人材的角色日漸加強,老師扮演著全知的智者,學生的主要知識來源只有老師和老師推薦使用的教科書。在還沒有可以從互聯網獲得其他資訊的年代,學生從不會懷疑唯一知識來源 — 老師和教科書的權威身份。後工業革命年代再過渡到資訊爆炸的商業社會,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相繼出現,返轉了學校傳統教學的模式和老師全知智者的身份。建構主義派別的教育文獻指出,老師的角式由主導知識傳遞 (knowledge transfer) ,變成教學促進者 (facilitator) ,協助學生建構知識。結果學生從遊戲中學習,從解難中學習,從朋輩中學習,從互聯網中學習,從社交媒體中學習,老師再不是唯一的知識來源,權威不再。正如龍應台在新亞書院演說所言 ( http://www.storm.mg/article/335041 ) “ 你發現,在這個大浪潮時代裡,錢穆和林語堂--都像外星人了。 說得也許誇張一點,在這個「變局」裡,別說年輕一代不讀「經典作品」了,他根本不讀整本「書」了;他不相信理想主義了,不信任宏大敘述了,不接受「嚴肅」或「認真」作為一種人生態度了,不承認這世界上還有「神聖不可侵犯」的符號了,心目中沒有英雄了。 ” 當所謂知識可以從 Google, Wikipedia, Facebook 和討論區建構時,所有知識權威都會受質疑,老師如果仍扮演著知識全知的角色,只會越來越難當。或者中大黎明反思如何移除殖入思想警察 (...